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查询大全 成语查询大全

柳敬亭者_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的句式

tamoadmin 2024-09-07 人已围观

简介1.2017古代文言文常识2.柳敬亭说书文言文答案3.评书的起源及历史4.文言文恨5.《虞初新志》的代表作有?1.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 为的意思是“给”,也就是给人说书的意思。2.可使以其技鸣 以的意思是“用、凭借”,凭借他的演技出名3.句性情,习方俗 习的意思是“熟悉”,熟悉熟悉各地方的风土人情。4.期月而诣莫生 期月的意思

1.2017古代文言文常识

2.柳敬亭说书文言文答案

3.评书的起源及历史

4.文言文恨

5.《虞初新志》的代表作有?

柳敬亭者_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的句式

1.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 为的意思是“给”,也就是给人说书的意思。2.可使以其技鸣 以的意思是“用、凭借”,凭借他的演技出名3.句性情,习方俗 习的意思是“熟悉”,熟悉熟悉各地方的风土人情。4.期月而诣莫生 期月的意思是“过了一个月”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译:“于是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去说书),名声显扬于达宫贵人之中。”(2)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译:“,(人们)争着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不从内心感到满足,说他演得好的。 ”6.柳敬亭最终技艺精熟,被人称赞的原因是什么 答:能够虚心受教,接受莫后光的建议并执行。

2017古代文言文常识

柳敬亭者

柳敬亭,原姓曹,名永昌,字葵宇,号逢春,据考证祖籍是南通州余西场,即现在的余西古镇,生于1587年,死于1670年,享年83岁。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评话艺术家,他的评书风格很为后人称道,争相效仿。下面跟着我一起了解一下他的一生。

柳敬亭画像

柳敬亭原名曹永昌,在南宋建炎年时,金人南下入侵,曹氏一脉流落至常熟。元朝至元年间,族人各自西东,曹氏为避乱,落户通州余西场。以后多年一直在通州余西场讨生活,祖父、父亲在余西镇上经商供一家人吃穿用度,叔父则在泰州和余西间来往经商,一大家子都以经商为主。后来遵循祖父的遗命,随父迁居泰州帮助叔父经商,并说书成名,所以后人皆以为他是泰州人,其实不然。

柳敬亭年少时颇为调皮,与无赖无异,15岁时犯下杀头的罪过,因泰州府尹为期开脱才免去,一直流落在外。逃亡过程中听艺人说书觉得很是有趣,自己也在集市上根据一些街谈巷说的言论说起了书,却没想到很受市民欢迎。在万历三十七年时,他渡江南下,在一颗柳树下歇息时,想到自己还是逃犯,说书又太容易暴露姓名,不禁泪湿眼眶,当即决定以后变姓柳,改名为逢春,号敬亭,因他的脸上麻子很多,世人也叫他柳麻子,从此历史上便多了一位鼎鼎大名的评论艺术家柳敬亭。

柳敬亭者 扬之泰州人

柳敬亭,原姓曹,名永昌,号逢春,生于1587年,死于1670年,享年83岁。据考证祖籍是南通州余西场,即现在的余西古镇,很多人却认为他是泰州人,那么他到底是哪里的人呢?

柳敬亭画像

据一本曹邦庆撰写的书中记载:柳敬亭,本名曹永昌,号敬亭。他的祖先是一位开国元勋,还被封为武惠王,世世代代定居在河北的真定府录寿县。南宋时期,金人南下入侵,族人们各自奔走,到处避难,曹氏最终逃到余西场,并定居下来。由此曹家便在余西场落户安家,祖父、父亲在余西镇上经商。因此柳敬亭确确实实是通州人,说他是泰州人又从何说起呢?

说柳敬亭是泰州人有三大原因,一是因为他幼时即遵从祖父的遗命随父亲迁居泰州帮助他叔父打理家业。二是因他年少猖狂,犯下死罪,逃难之时又要于市井之中说书度日,想想当年的柳敬亭,一个在逃的罪犯,只能变名异姓,流落他乡,怎么能把自己的真实姓名、老家昭告天下,那不是自寻死路嘛!还有一个原因却是受与文人吴伟业的“误导”影响,吴伟业在一本书中对柳氏的籍贯是这样说的:”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盖姓曹。”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黄宗羲的一篇文章中也说柳敬亭是泰州人,这种说法更加深了“误导”,在当时乃至以后都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后人多以为柳敬亭是扬之泰州人,却不想一直是错误的。

柳敬亭传

柳敬亭,原姓曹,名永昌,字葵宇,号逢春,据考证祖籍是南通州余西场,即现在的余西古镇,生于1587年,死于1670年,享年83岁。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评话艺术家,他的评书风格很为后人称道,争相效仿。著名学者黄宗羲为其立传,听我一一道来。

柳敬亭画像

那个时期的五大家之一黄宗羲为柳敬亭著传,称赞其说书技艺。在传记里黄宗羲写了柳敬亭的一生,包括他的早年生活、艺术造诣、晚年境遇等。柳敬亭本姓曹,十五岁时因蛮横凶悍,犯下了死罪,后流落他乡,改姓柳,在市井里说书为生。后来他渡江南下,遇到对他说书生涯大有助益的老师莫后光,对他进行说书上的指导,使得柳敬亭在说书上跟上一层楼,甚至到晚年说书造诣高于莫后光。

得到指导后,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去说书,一时间名声显扬于达官贵人之中。到处都能看到他说书的身影,听到他说书的慷慨激昂。有时在盛大 *** 的豪华大厅里,有时在悠哉的庭院里,人们争着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一个说他演得不好的,都从心理佩服他的技艺。

技艺超群的说书人千千万,柳敬亭本不是最好的,黄宗羲为其列传,旨在告诉后来的学者,为认物写传记应实事求是,不宜随意拔高人物,言过其实。但这篇传记却是记载柳敬亭。

柳敬亭公园

位于泰州市的柳敬亭公园坐落于泰州市海陵区的柳敬亭故居地。柳敬亭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评说艺术家,这座公园,从1985年初开始筹备建造,占地共50亩,其中水田大约占15亩。跟着我,带你感受它的美好。

柳敬亭公园

这座公园在城河的南岸,周围有许多垂柳芦花,到了季节,柳絮纷飞,芦花漫天,好不美丽。公园里树木成林,是散步纳凉的好去处,试想夏日的午后,依靠着在成荫的大树下,耳边沙沙树声,伴随着蝉鸣,于纷繁吵杂的城市中一片不被打扰的圣地,怎不喜欢。由内到外环绕的柳树,到柳絮盛开的季节,微风吹过,只当是大雪纷飞不自知。越往公园深处走,越觉静谧,什么时候疲了、乏了,想要休息一下、放纵一下,这座公园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好去处。

饿了来一笼皮薄馅多、口味鲜美的蟹黄汤包,美食美景夫复何求啊!累了,曾多次接待外来游客的泰州宾馆,受到一致好评。干净整洁、舒适典雅,更有各类中西餐厅20多个,蟹黄汤包不够,那么这里有你想不到的美食盛宴。晚上饭后,就着月光,走在林荫小道上,放眼望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不过如此。等到走时,再带上两袋当地有名的小吃双鱼牌猪肉脯,便于携带和贮存,片薄,味道香而口味鲜美,远销全国各地甚至东南亚一些地区,无论是送人还是自己吃,都是不二之选。

柳敬亭 道箴

柳敬亭,原姓曹,名永昌,字葵宇,号逢春,据考证祖籍是南通州余西场,即现在的余西古镇,生于1587年,死于1670年,享年83岁。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评话艺术家,他的评书风格很为后人称道,争相效仿。《道箴》被收录在一本抄本中,用于评话艺术的研究。

柳敬亭画像

在这本书中,描绘了柳敬亭的神态“不卑不亢”,很符合柳敬亭本人的形象。柳敬亭说书遍及大江南北,很多达官贵人不吝金钱只为请他说书,所以面对这些显贵早已习惯,甚至还在军队中做起了幕僚,留下世人流传的“长刀遮客”的故事,只有见过这些大场面,才能把“不卑不亢”发挥到极致,赢得声誉;柳敬亭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改朝换代,在明末他最盛的时候,帮助弱小,辞不就官;在清初最落魄的时候,面对新朝新物,他没有攀附奉承,虽然日子清贫,但仍是以说书游走天下,保持气节,这份“不卑不亢”有几人能做到。

在这本书中,还有柳敬亭关于评弹艺术方面的表演技巧、作品内容、从艺品德等的论述,语句鞭辟入里,通俗易懂,引人深思,只有真正对评书热爱并投身进去的人,才能写出这样振聋发聩的文字,柳敬亭就是这样的人之一。《道箴》是柳敬亭唯一留下的能给后人以警示作用的作品,在评话史上的意义是不可小觑的,应当给予重视。

柳敬亭说书文言文答案

1. 古代语文常识

1.“王杨卢骆”,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为初唐四杰。2.蔡文姬

3.法国:莫伯桑——《羊脂球》

俄国:契科夫——《变色龙》

美国: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4.

《舒昂党人》

《高布赛克》

《苏镇舞会》

《家族复仇》

《夏倍上校》

《图尔的本堂神甫》

《十三人的故事》

《欧也妮·葛朗台》

《高老头》

《长寿药水》

《驴皮记》

《绝对的探求》

《古玩陈列室》

《赛查·皮罗托盛衰记》

《扭沁根银行》

《公务员》

《搅水女人》

《幻灭》

《烟花女荣枯记》

《贝姨》

《邦斯舅舅》

《农民》

《老姑娘》

《比哀兰特》

《阿尔西的议员》

《夏娃的女儿》

《幽谷百合》

《改邪归正的梅莫特》

《三十岁的女人》

《萨拉金》

《红房子旅馆》

《沙漠里的爱情》

《无神论者望弥撒》

《冈巴拉》

<;红色旅馆>

5.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19米),位于陕西华阴县。

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

6.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7.伯,仲,季表示排行,伯表示最大,季表示最小。

8.晦

阴历每月初一称"朔",十五称"望",十六叫"既望",月末一天称"晦"

9.元宵节:观灯 赏月 吃汤圆

清明节:踏青 放风筝 祭祖扫墓 吃清团

重阳节:登高 赏菊

10.琴棋书画。

11.松、竹、梅

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寄物抒情,借以自然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坚毅不拨的青松,挺拨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它们虽系不同属科,却都有不畏严霜的高洁风格。它们在岁寒中同生,历来被中国古今文人们所敬慕,而誉为“岁寒三友”,以此比喻忠贞的友谊。

2. 请多介绍些古代知识,文言文知识,古代一些繁文缛节

古代礼节:

中国宴饮是中华民族饮食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宴饮既是物质形态,也是精神形态。古人讲:“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设宴待嘉宾,无礼不成席。”宴与礼相连,宴与情相通,古今中外亦然。宴饮所具有的聚餐式、规格化、社交性、礼仪性这几大特点,决定着古代不可少,现代不可缺,将来还会有。因为吃是人类的起点和最后归宿。宴饮中的吃喝不同于日常饮食中的吃喝,宴饮将吃喝作为实施情、礼、仪、乐、趣、享的一种形式,是人类追求饮馔美的—种手段。

无古不成今。当今社会,人们将举办和参加各种宴饮活动看作是相互交流、互通信息、了却心愿、答谢朋友等社交手段之一,它与日常进餐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一定的礼仪规矩。但是,在各种宴席上,不合礼仪的举动却时常可见。

然而,在中国古代宴饮活动中,有着种种礼仪规范的约束,并形成了一套饮食礼节。古人宴请宾客,一般程式为:确定宴请,主人发出请柬,车辆迎宾,门前恭候,客至问安致意,请入厅堂小坐,敬茶献烟,专人陪伴,稍事休息后导客入席,彼此让座。开席前即使是家宴,家长也得说几句话,相当于致辞。

席间上菜,先冷后热,先大件,后一般,中间插上点心,最后上果盘。每进一肴,主人要举杯敬酒,举箸劝食。无论主人或客人,都要遵循这样的礼节,即《礼记·曲礼》中所讲的:

“共饭不择手”,即同别人一起吃饭时,要检查手的清洁,把手洗干净后再食;

“毋抟饭”,不要把饭搓成饭团,然后狼吞虎咽大口吃,这样做有争食之嫌;

“毋放饭”,不要把手中的饭再放回盘碗中,以免给人以不洁的感觉;

“毋流歠”,不要喝得满嘴淋漓,给人以馋相;

“毋咤饭”,吃饭时不要啧啧做声,发出唏唏的响声;

“毋啮骨”,不要过度地啃骨头,给人以不雅的印象;

“毋反鱼肉”,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再放回盘碗里,应当接着吃完,以示卫生,吃时应少取,不够再取;

“毋投与狗骨”,不要把肉骨头投给狗,以免主人误以为他举办的宴席只配狗食;

“毋固获”,不要专挑自己喜欢吃的那一种食物,这样做会显得有些自私;

“毋扬饭”,不要因为贪图吃得快一些,就去扬着热饭,以散去热气,这样做显得心急;

“饭黍毋以箸”,吃黍米饭不要用筷子,而须用专用匙,以免给人喙食之感;

“毋遝羹”,不要大口喝羹汤,有菜的羹汤应用筷子夹食;

“毋絮羹”,客人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羹汤,好像自己的烹调技艺比主人的更好;

“毋刺齿”,不要当众剔牙,显得不雅观,须待饭后再剔;

“毋歠醢”,不要喝酱汁,使人觉得你没见过世面;

“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享”,如果有客人在调和羹汤,主人就要道歉,说烹调得不好,请包涵;

“客歠醢,主人辞以窭”,如果客人喝了酱汁,主人也要道歉,说菜肴乏味;

“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煮过的肉可用牙齿咬断,干肉则不要用牙去咬,须用手或刀匕分食;

“毋嘬炙”,吃烤肉串和大块的烤肉,不要一口吞下去,这样会塞满口腔,呈狼吞虎咽状;

“共食不饱”,即同别人一道吃饭,不要吃得过饱,要注意文明和谦让;

“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进餐完后,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着腌渍物的盘子,交给旁边的仆役,主人则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收拾,然后客人再坐下等等。

以上是中国古代一整套的进食礼节,这套礼节对后世中华民族餐饮文化有较大影响。这套繁琐礼节的宗旨,是要求人们要有“尊让契敬”的品德,以保证上下有礼,尊卑有序,实现“讲礼于等”的进餐方式。用现代观点看,虽然这套繁文缛礼的宗旨是封建的,但其中的一些文明因素,对我们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现代社会交往的礼仪形式,越来越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日益平等,生活节奏日趋加快,餐桌文明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人们将吃相作为判断有无教养的标准之一。宴饮礼仪,虽无古代社会那些繁文缛节,但也还是有一些仪节程式。常言说“礼多人不怪”,如果在宴饮活动中,你的举手投足,进餐形象,言谈话语间表现出很高的礼仪修养,则有助于塑造你的公众形象,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促进你事业的发展,帮助你社交成功。

3. 中国古代各种文化常识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

《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

《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 *** 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

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过秦论》“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赤壁之战》“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 州参见“郡”条。

《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

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

《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柳敬亭传》:“尝奉命至金陵。”

《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梅花岭记》:“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

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

《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4. 古代文学常识

史记简介:《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

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作者司马

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左右。司马迁的父亲司

马谈在汉中央 *** 做太史令,负责管理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

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

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

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漫游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集传说。通过对

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

作了很好的准备。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

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

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

陵回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三年后

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

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

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

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

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

《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

凿无疑的。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

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

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

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

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

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5. 高中语文必修一古代文言文常识

《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②què 城楼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④quē 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

杜甫《岁宴行》)。

6. 文言文基础知识

第一节 文言实词 一、古今异义 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

平时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做题时要细心体察,不要望文生义,以今代古。二、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

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考生要善于根据相关词句(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三、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

要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结合语境进行判断。四、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教材中的偏义复词的数量不多,因此要进行归纳总结。平时训练要注意积累,考场作答要体察语境,认真比较。

第二节 文言虚词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第三节 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夫战,勇气也。

粟者,民之所种。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例如: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环滁皆山也。⑥臣本布衣。

“乃”“则”“即”有“就是”之意。3.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示判断。

例如:①此为何若人?②问今是何世?4.“者”也”都不用,完全凭句意去判断。例如刘备,天下袅雄。

5.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例如:视之,非字而画。二、被动句 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动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文言被动句有以下几种:1.在动词谓语后边也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例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在动词前边用“见”作为被动标志,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又可以再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在动词前边用“受”,同时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作为标志,例如: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或者配合介词“于”引出行为主动者,例如:燕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三、倒装句(一)宾语前置句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在疑问句里,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

例如;①沛公安在?②富者曰:“子何持而往?”③微斯人,吾谁与归?④何以效之?2.在否定句里,作宾语的代词,也都提到动词的前边,例如:①时人莫之许也。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③彼不我恩也。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这“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他义。

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唯利是图。4.介词宾语的前置。

例如;①国胡以相恤?②一言以蔽之。(二)定语后置句1.“……者……”为标志。

例: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2.“……之……”为标志。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三)状语后置句1.“于”为标志的介宾短语。

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2.“以”为标志的介宾短语。例: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四)主谓倒装句 例;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 四、省略句 文言文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比白话文多见。1.省主语。

例如:(成名)喜而捕之,(虫)一鸣辄跃去,(虫)行且速。2.省谓语动词。

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宾语。

①省动词宾语。例如: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②省介词宾语。例如: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4.省介词。例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5.省量词。例如:①蟹六(只)跪而二(只)整。

②寒暑易节,始一(次)反焉。

评书的起源及历史

1. 柳敬亭说书 阅读答案

译文 南京柳麻子,面色黄黑,满脸长着疮疤、小疙瘩,行动随随便便,身体象木偶一样呆板。

他善于说书,每一天说一回书,定价一两银子。请他的人在十天前送去请帖、定金,约好时间,他经常不得空。

南京同时有两个走红的人,就是王月生、柳麻子。 我听他说景阳冈武松打虎,与《水浒传》的描述大不相同。

他描写刻画,细致入微,但又补充、删略得当,并不唠唠叨叨。他的吆喝声有如巨钟,说到关键地方,大呼叫喊,声音震得房屋像要崩塌一样。

他说武松到酒店买酒,店内没有人,武松猛然一吼,店中空缸空坛都嗡嗡作响,在一般人不经意的情节细微的地方着力渲染,细致到这个地步。主人一定要不声不响地静静坐着,集中注意力听他说,他才开口;稍微看到奴仆附着耳朵小声讲话,听的人打呵欠伸懒腰、有疲倦的样子,他就不再说下去,所以要他说书不能勉强。

每到半夜,抹干净桌子,剪好灯芯,静静地用白色杯子送茶给他,他就慢慢地说起来,声音或快或慢,或轻或重,或断或续,或高或低,说得入情入理,入筋入骨,集中世上其他说书人的耳朵,使他们仔细听柳敬亭说书,恐怕都要咬舌自尽了。 柳麻子相貌十分丑陋,但是他口齿灵利,眼神流动,衣服雅静,简直与王月生一样地美好,所以他们的声价正好相等。

2. 文言文 木雕神技 柳敬亭说书 原文 翻译

原文:商人白有功言:在泺口河上,见一人荷竹簏,牵巨犬二。

于簏中出木雕美人,高尺余,手目转动,艳妆如生。又以小锦鞯被犬身,便令跨座。

安置已,叱犬疾奔。美人自起,学解马作诸剧,镫而腹藏,腰而尾赘,跪拜起立,灵变无讹。

又作昭君出塞:别取一木雕儿,插雉尾,披羊裘,跨犬从之。昭君频频回顾,羊裘儿扬鞭追逐,真如生者。

译文:商人白有功(人名)说:在泺口河上,看见一人背着竹篓,牵着两条很大的狗。从他的背篓里取出木雕美人,高一尺有余,手和眼睛都能转动,(容貌)装扮就像活的(一般)。

又有用锦缎作的(类似马)鞍子披在狗的身上,然后就令其跨立座在上面。布置完毕后,大声呵斥狗迅速的奔跑。

(木雕)美人自己立起,学着松开缰绳,扮演种种马戏动作,(踩着)镫藏在(狗)的腹部下,向后折腰(靠)在(狗的)臀部上,(在狗身上)叩拜起立,灵活变化没有一点差错。又作昭君出塞的样子。

另外取出一个木雕,(在其身上)插上雉(野鸡)尾,(为其)披上羊皮作的裘衣,骑在(另一只)狗上更随在(作昭君的那个木雕)后面。(扮作)昭君(的木雕)频频回头,(穿着)羊裘衣(的木雕在后面)扬鞭(在后面)追赶,真像是活生生的一样。

《柳敬亭说书》原文: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疤癗,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善说书。

一日说书一回,定价一两。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常不得空。

南京一时有两行情人,王月生、柳麻子是也。 余听其说景阳冈武松打虎白文,与本传大异。

其描写刻画,微入毫发;然又找截干净,并不唠叨。哱夬声如巨钟,说至筋节处,叱咤叫喊,汹汹崩屋。

武松到店沽酒,店内无人,蓦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闲中著色,细微至此。

主人必屏息静坐,倾耳听之,彼方掉舌;稍见下人呫哔耳语,听者欠伸有倦色,辄不言,故不得强。每至丙夜,拭桌剪灯,素瓷静递,款款言之。

其疾徐轻重,吞吐抑扬,入情入理,入筋入骨,摘世上说书之耳,而使之谛听,不怕其齰舌死也。 柳麻貌奇丑,然其口角波俏,眼目流利,衣服恬静,直与王月生同其婉娈,故其行情正等。

翻译: 南京柳麻子,面色黄黑,满脸长着疮疤、小疙瘩,行动随随便便,身体象木偶一样呆板。他善于说书,一天说书一回,定价一两银子。

请他的人在十天前送去请帖、定金,约好时间,他经常不得空。南京同时有两个走红的人,就是王月生、柳麻子。

我听他说景阳冈武松打虎,与《水浒》的描述大不相同。他描写刻画,细致入微,但又直截了当、干净利落,并不唠唠叨叨。

他的吆喝声有如巨钟,说到关键地方,大呼叫喊,声音震得房屋象要崩塌一样。他说武松到酒店买酒,店内没有人,武松猛然一吼,店中空缸空坛都嗡嗡作响,在一般人不经意的情节细微的地方着力渲染,细致到这个地步。

主人一定要不声不响地静静坐着,集中注意力听他说,他才开口;稍微看到奴仆附着耳朵小声讲话,听的人打哈欠伸懒腰、有疲倦的样子,他就不再说下去,所以要他说书不能勉强。每到半夜,抹干净桌子,剪好灯芯,静静地用白色杯子送茶给他,他就慢慢地说起来,声音或快或慢,或轻或重,或断或续,或高或低,说得入情入理,入筋入骨,把世上其他说书人的耳朵摘下来,使他们仔细听柳敬亭说书,恐怕都会惊叹得咬舌死去呢! 柳麻子相貌十分丑陋,但是他口齿灵利,眼神流动,衣服雅静,简直与王月生一样地美好,所以他们的声价正好相等。

3. 阅读黄宗羲的《柳敬亭传》(有删节),完成1—4题

1 .给 凭借 熟悉 一个月以后 2 .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 3 .( 1 )于是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去说书),名声显扬于达官贵人之中。

( 2 )(人们)争着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不从内心感到满足,说他演得好的。 4 .他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指点,并且能够不断地用心练习,反复揣摩。

参考译文: 柳敬亭是扬州府泰州人,原姓曹。十五岁时,(因为)蛮横凶悍,刁钻不讲道理,触犯刑法,应当处,(因此他)改姓柳,逃到盱眙城里,给人们说书。

那时(他说书)已经能使市民佩服、感动。很久以后,到了江南,松江府有个叫莫后光的读书人见了他,说:“这人机智灵活,可以帮助他,用他的演技出名。”

于是对柳敬亭说:“说书虽是低微的技艺,但也必须勾画出(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情态,熟悉各地方的风土人情。要像春秋时楚国优孟那样以隐言和唱歌讽谏,而后才能达到目的。”

柳敬亭回到家里,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用心练习,反复推求。过去一个月,(他)前往莫后光处,莫(对他)说:“你说书,能够使人欢乐喜悦,大笑不止了。”

又过了一个月,莫(对他)说:“你说书,能使人感慨悲叹,痛哭流涕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后光不禁赞叹地说:“你说书,还没有开口,哀伤、欢乐的感情就先表现出来了,使听众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你)说书的技艺达到了精妙的程度。”

于是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去说书),名声显扬于达官贵人之中。在豪华大厅的盛大集会之上,在悠闲亭榭的独坐之中,(人们)争着请柳敬 | 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不从内心感到满足。

说他演得好的。

4.

柳敬亭是扬州评话的创始人之一,其说书艺术十分高超。本文作者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尤以散文见长。本文极言柳敬亭说书艺术的高超,篇幅虽短,却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对其说书艺术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一段先写柳敬亭外貌的丑陋和不修边幅,再以事先下说书定金说明其身价之高,最后与当红名妓王月生作比,衬托其受人欢迎的程度。这是文章的开篇之段,有“虎头”之功。中国传统审美观以人的肤色白皙为美,有所谓“一白遮百丑”的说法,而柳敬亭作为一个登台亮相之人,面色黑黄,并且满脸疙疙瘩瘩的,实在难以以貌取胜,甚而有碍观瞻;天生长得不好看甚至难看也就罢了,亦不注重仪表的修饰,“悠悠忽忽,土木形骸”。人的外观如此,其说书如何呢?一个“善”字,与前面外观的“不善”形成鲜明对比。要注意,“善说书”三字是全文的文眼,整篇文章都是围绕着这三个字展开的。善说书,其艺术魅力远胜于相貌丑陋对柳敬亭的影响,他身价很高,且得事先下定才能得其一展才艺。

第二段写作者亲历柳敬亭说《景阳冈武松打虎》,极力摹写其说书艺术在刻画人物、叙述方面的独特和高超。其所说《景阳冈武松打虎》,内容“与本传大异”,说明柳敬亭说书的内容经过了自己的艺术加工,使之与说书这种艺术形式相适应,且详略得当,条理清晰。声音洪亮,讲到关键的地方,更是加以强调,气势磅礴,好像要把屋顶给掀翻一样。细微处极细,武松大吼一声,连空缸空坛都嗡嗡作响。

第三段写柳敬亭必得听众倾耳谛听才开始说书,若有人悄声说话或面有倦色就会停下不说,显示了他作为一个艺人的自尊自重。每次说书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情节入情入理,其说书艺术的高超无人能比。本段最后设其他说书人听柳敬亭说书,会惭愧得咬舌自尽,说明不仅一般听众认为他说书艺术非常高超,就是行家也自叹弗如,对柳氏说书艺术的肯定又进了一层。

第四段写柳敬亭虽相貌奇丑,但其神情风流却与美貌的王月生一样不相高下,二人的行情也“正等”。这是在结构和内容上对文章开头的呼应,使得文章首尾完整,并进一步突出了对柳敬亭的褒扬。

本文篇幅十分短小,全文共二百多字,但就是这短短的篇幅让读者对柳敬亭高超的说书艺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得益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行文安排和一些艺术手法的运用。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赞扬柳敬亭说书艺术的高超,却先说他外貌的丑陋,再以王月生作比来衬托其说书艺术非同一般。其次,文章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摘世上说书之耳而使之谛听,不怕其舌死也”一句,以其他说书人反衬柳敬亭说书艺术的高超。另外,“武松沽酒”一处,运用了细节描写,凸显柳敬亭说书的细致入微。

王月生是张岱笔下一位与众不同的歌妓,她“不喜与俗子交接,或时对面同坐,起若无睹”(《陶庵梦忆》),宛若“不俗”的名士。好的文章,讲究“虎头豹尾”,作者在文章首尾两次提到王月生,其用意是肯定柳敬亭说书艺术的高超,身价与王月生相当;貌虽丑,但神情风流与王月生一样美好。当然,首尾两次写到王月生也使得文章前后呼应,在结构上更加完整。

语言品味张岱十分喜欢《世说新语》式的语言,山人张东谷曾有评价他父辈的话:“尔兄弟奇矣!肉只是吃,不管好吃不好吃;酒只是不吃,不知会吃不会吃。”张岱认为有晋人风味,大加赞赏。后有人将其改为“张氏兄弟赋性奇哉!肉不论美恶,只是吃;酒不论美恶,只是不吃。”张岱大恶,认为这样字字板实,一去千里,是“点金成铁手”。所以张岱在描写人物时往往喜借用《世说新语》的语言。

5. 柳敬亭说书阅读答案 文章中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赞美他的说书艺术

柳敬亭是扬州评话的创始人之一,其说书艺术十分高超。

本文作者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尤以散文见长。本文极言柳敬亭说书艺术的高超,篇幅虽短,却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对其说书艺术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一段先写柳敬亭外貌的丑陋和不修边幅,再以事先下说书定金说明其身价之高,最后与当红名妓王月生作比,衬托其受人欢迎的程度。这是文章的开篇之段,有“虎头”之功。

中国传统审美观以人的肤色白皙为美,有所谓“一白遮百丑”的说法,而柳敬亭作为一个登台亮相之人,面色黑黄,并且满脸疙疙瘩瘩的,实在难以以貌取胜,甚而有碍观瞻;天生长得不好看甚至难看也就罢了,亦不注重仪表的修饰,“悠悠忽忽,土木形骸”。人的外观如此,其说书如何呢?一个“善”字,与前面外观的“不善”形成鲜明对比。

要注意,“善说书”三字是全文的文眼,整篇文章都是围绕着这三个字展开的。善说书,其艺术魅力远胜于相貌丑陋对柳敬亭的影响,他身价很高,且得事先下定才能得其一展才艺。

第二段写作者亲历柳敬亭说《景阳冈武松打虎》,极力摹写其说书艺术在刻画人物、叙述方面的独特和高超。其所说《景阳冈武松打虎》,内容“与本传大异”,说明柳敬亭说书的内容经过了自己的艺术加工,使之与说书这种艺术形式相适应,且详略得当,条理清晰。

声音洪亮,讲到关键的地方,更是加以强调,气势磅礴,好像要把屋顶给掀翻一样。细微处极细,武松大吼一声,连空缸空坛都嗡嗡作响。

第三段写柳敬亭必得听众倾耳谛听才开始说书,若有人悄声说话或面有倦色就会停下不说,显示了他作为一个艺人的自尊自重。每次说书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情节入情入理,其说书艺术的高超无人能比。

本段最后设其他说书人听柳敬亭说书,会惭愧得咬舌自尽,说明不仅一般听众认为他说书艺术非常高超,就是行家也自叹弗如,对柳氏说书艺术的肯定又进了一层。第四段写柳敬亭虽相貌奇丑,但其神情风流却与美貌的王月生一样不相高下,二人的行情也“正等”。

这是在结构和内容上对文章开头的呼应,使得文章首尾完整,并进一步突出了对柳敬亭的褒扬。问题探究1.文章运用哪些写作手法赞美柳敬亭的说书艺术?本文篇幅十分短小,全文共二百多字,但就是这短短的篇幅让读者对柳敬亭高超的说书艺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得益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行文安排和一些艺术手法的运用。

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赞扬柳敬亭说书艺术的高超,却先说他外貌的丑陋,再以王月生作比来衬托其说书艺术非同一般。其次,文章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摘世上说书之耳而使之谛听,不怕其舌死也”一句,以其他说书人反衬柳敬亭说书艺术的高超。

另外,“武松沽酒”一处,运用了细节描写,凸显柳敬亭说书的细致入微。2.文章为什么两次写到歌妓王月生?王月生是张岱笔下一位与众不同的歌妓,她“不喜与俗子交接,或时对面同坐,起若无睹”(《陶庵梦忆》),宛若“不俗”的名士。

好的文章,讲究“虎头豹尾”,作者在文章首尾两次提到王月生,其用意是肯定柳敬亭说书艺术的高超,身价与王月生相当;貌虽丑,但神情风流与王月生一样美好。当然,首尾两次写到王月生也使得文章前后呼应,在结构上更加完整。

语言品味张岱十分喜欢《世说新语》式的语言,山人张东谷曾有评价他父辈的话:“尔兄弟奇矣!肉只是吃,不管好吃不好吃;酒只是不吃,不知会吃不会吃。”张岱认为有晋人风味,大加赞赏。

后有人将其改为“张氏兄弟赋性奇哉!肉不论美恶,只是吃;酒不论美恶,只是不吃。”张岱大恶,认为这样字字板实,一去千里,是“点金成铁手”。

所以张岱在描写人物时往往喜借用《世说新语》的语言。写柳敬亭悠闲自在、不修边幅的样子,用了《世说新语》中评价刘伶的句子“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悠悠忽忽,随随便便,放荡不羁的样子,意谓柳敬亭行事不喜约束,但求自在;土木本朴实无华,以二者来形容人物的不事修饰再恰当不过了,且在语意上与“悠悠忽忽”相合。

文言文恨

“评书”之评是什么意思呢?张次溪在《人民首都的天桥》里说:“评者,论也,以古事而今说,再加以评论,谓之评书。”评书因地区不同而名称各异。北方叫做评书;江浙一带以及福州叫做评话;湖北、四川等地仍叫做评书。

评书是古老的艺术,历史渊源流长。据《墨子·耕柱》篇载云:“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

这里说“说书”并不是指说唱艺术,不便作为评书的源头。

优孟、优旃、淳于髡等古代“”的劝谏活动,其中就有说故事的,可以看做构成“说话”艺术的重要因素。

隋代笑话大王侯白所说的故事,明显地孕育着评书的因素。

到了明代,北方评书已臻于成熟。从那时起,评书的发展过程出现了四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在明末清初。那时,评书名家辈出,柳敬亭是其中的佼佼者。关于他的生平经历,沈龙翔《柳敬亭传》载云:

“敬亭名逢春,字敬亭,面多麻,人皆以柳麻子呼之。本姓曹,泰州曹家庄人也。李公三才开府泰州,缉地方不法,长吏以逢春应,时年十七八岁一恶少耳。开府轻其罪,乃出亡,云泰兴,佣于某,久之意不乐,遂去。游四方,至宁国,醉卧敬亭山下,垂柳拂其身,遂慨然曰:‘吾今姓柳矣,即号敬亭可乎?’于是名逢春,号敬亭焉。偶闻市中说弹词,心好之,辄习其说,遂以说闻。”

这里的“说弹词”其实就是说书,因此,柳敬亭后来被誉为大说书家。他从师莫后光,颇得真传,擅长说《水浒》、《三国演义》、《精忠岳传》等,技艺卓绝,炉火纯青。周容《春酒堂文集·杂忆七传柳敬亭》载云:“癸巳借敬亭于虞山,听其说数目,见汉壮缪,见唐李郭,见宋鄂、蕲二王,剑戟刀槊,钲鼓起伏,髑髅模糊,跳掷绕座,四壁阴风旋不已,予发肃然指,几欲下拜,不见敬亭。”

在观众眼前,但见说书人物,不见说书艺人,像莫后光说的:“听者倘然若有见焉;其竟也,恤然若有亡焉。”说书说到这般境界,可谓出神入化。

敬亭之后,虽无敬亭,却有他培植的桃李,其中应该一提的是承前启后的评书名家王鸿兴。据传,王鸿兴之后有所谓“三臣、五亮、九茂、十八奎”之说。

第二次高潮在清末民初。代表人物有号称评书大王的双厚坪。

双厚坪,生年不可考,卒于1926年,满族人,艺名双文星。与戏界大王谭鑫培、鼓界大王刘宝全并称“三绝”。

双厚坪所会书目甚多,最拿手的是《隋唐》、《水浒》、《封神榜》、《济公传》。他的艺术风格细腻、风趣、透僻、生动,最善于描绘细节,于细微处显神奇。尤以刻画人物见长。他说《隋唐》,说到秦琼发配到北平,遇见姑母,把他们之间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他虚心好学,博众长,艺术功底极为深厚。

第三次高潮,30~40年代。代表人物有王杰魁、连阔如、陈士和等。

王杰魁(1874~1960),青年时代就开始在北京说评书,渐渐享名。他最拿手的书目是《七侠五义》。如果说,评书以细腻为艺术风格特色,那么,王杰魁则是细中又细。他说书,吐字慢,像在拉长音,娓娓说来,别具艺术魅力。又善于使用“变口”,用不同的方音刻画人物。

连阔如(1902~11),满族人,早年从师李杰恩学说《西汉》,后来又向张诚斌学说《东流》。抗日战争前即以《东汉》享名。《三请姚期》、《马武大闹武科场》、《战昆明》等片断最为精彩。他博众长,勇于创新,特别是吸取京剧的表演技巧,丰富了评书的表现力。他的说功、做功、打功都有独到之处,尤其是摹拟马跑、马嘶,堪称一绝。

第四次高潮,是50年代以来。这时,涌现了一批技艺精湛、深受欢迎的评书演员,如陈荫荣、袁阔成、李鑫茌、姜存瑞、田连元等。他们各有特色,陈荫荣表演细腻、逼真,尤擅运用典故,李鑫茌艺术功力深厚,表演细腻、平和,而袁阔成则是热闹火炽、幽默风趣。

评书艺术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一劫,中断达十年之久。粉碎“四人帮”之后,刘兰芳的《岳飞传》一炮打响,先后有数十家电台竞相转播,形成了风靡全国的“岳飞传热”。刘兰芳嗓音洪亮,吐字清楚,语言流畅,气势雄浑,感情充沛,风趣幽默。

以刘兰芳《岳飞传》为突破口,评书艺术得以迅速复苏。不论传统评书,还是新编评书,都获得空前的发展,评书园地呈现了百花吐艳的动人风貌。

下面再谈一谈评书的艺术结构内容。评书的艺术结构十分丰富,这里只说说“梁子”、“扣子”以及剪裁艺术。

所谓“梁子”,就是旧时评书艺人手里类似提纲的底本。根据“梁子”说书,曲艺术语叫“匝”或“跑梁子”。新编评书大抵是先有文学脚本,然后排练演出。虽不排斥即兴式的“现挂”,但文学脚本与实际演出内容出入不大。旧时说评书的情形有所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由师承关系口传心授得来的,曲艺术语叫做“道儿活”;另一类型是由文学著作发展而成的,曲艺术语叫做“墨刻儿”。不论“道儿活”还是“墨刻儿”,都可能有“梁子”,即专门供艺人说书时使用的提纲式的底本。

随着时代变迁和评书艺术的发展,新编评书大抵都有了文学脚本,“梁子”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跑“梁子”所体现的“匝”的功夫却仍有一定的现实作用。不论文学脚本多么严谨和完备,评书表演中的即兴发挥仍是不可缺少的。它反映了口头文学艺术的变异性,如果一位评书演员熟谙跑“梁子”的技巧,将大有裨益。

评书的情节由大大小小的单元组成。曲艺术语称大的单元为“坨子”,如《水浒》里有关武松、宋江等几个十回书,俗称“武十回”、“宋十回”,就属于“坨子”。小单元称作“回目”,即演员说的“当日书”,如“赤壁之战”里的“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蒋干盗书”、“草船借箭”、“阚泽下书”、“庞统献计”、“孔明看病”、“借东风”、“华容道”等。有时一个“回目”也不见得当天说完,其中又可以包括若干小的“回目”。如“武十回”里的大“回目”“杀嫂”又包括“武二回家”、“武大显魂”、“告状”、“杀嫂”、“怨兄”等几个小“回目”。“回目”之间*扣子连接。譬如《朱元璋演义》五十一回《逛滁州太量探军情,布阵迷元帅攻心术》里说到脱脱看练把式,觉得此人真有本事,顿生爱将之意,正待上前,结尾处拴了“扣子”:

脱脱一看,正是个好机会,我去跟他们爷儿俩商量商量,脱脱想罢,刚要往把式场里边走,忽然身后有人往前一挤,说了声:“慢走!”他回头一看,惊叫道:“哎呀,不好!”欲知后面来者何人,且看下回。

脱脱大声惊叫,说明来者不善,逗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只好“且看下回”,可是,“他扭头一看,原来是刚才在当铺门口把算卦先生带走的那个老头”。“扣子”解开,就接着往下说。

“扣子”有大有小,每个“回目”里“扣子”常常不止一个。大“扣子”可以贯穿到底,小“扣子”俯拾皆是。评书《王者》的大“扣子”是60万两饷银的下落和巡抚、州佐的命运,贯穿着整段评书。其中较为重要的“扣子”有庙里失银,巡抚限期追回银子,进山见到王者,持函复命,再次寻找王者,巡抚丧命。每一个“扣子”都有一定的吸引力,而又环环相扣,步步发展,构成曲折多变,摇曳多姿的情节。有些“扣子”并非出自情节,也可以*语言叙述引起悬念。

评书讲究剪裁艺术。什么“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张嘴难说两家话”,“剪断接说”,“有话即长,无话即短”,“无巧不成书”,“说时迟,那时快”,这此些评书术语都是多年积累的艺术经验的概括。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张嘴难说两家话”,都属于处理头绪和线索的剪裁方法。评书里的人物、情节、线索常常不止一个,为了便于叙述,必须分清先后顺序,轻重缓急,用这类剪裁方法加以处理。“各表一枝”的“枝”应当是大情节的枝杈,至少两个,多则不限,说完一个,再说一个,可以解决头绪纷繁的问题,而从积极意义看,则解决了时间错落和空间转移的问题。

“剪断接说”,又称“剪短截说”、“简短捷说”,属于省略的剪裁手法。“有话即长,无话即短”的“话”,不是“说话”的意思,而是“故事”的意思。“一路无话”,“一夜无话”的“无话”就是“没有故事”的意思,也是省略的剪裁手法。如评书《向杲》里的一段:

波斯一听向晟兄弟是那么知理,心里自然格外的喜欢,当天就规定好了迎娶的日子,其实一千两银子哪行?波斯把自己积下来的钱,全都加在一块儿,这才够了身价的数目。银子交给了领家妈妈之后,又拿出了若干钱给跟人、唱手、伙计的,就这么一说哇,波斯光光彩彩,欢欢喜喜的离开*院了。简短捷说吧,波斯成了向晟的妻子,已经有两三个月了。

《岳飞传》第六回《枪挑小梁王》说到小梁王柴桂在武科场耀武扬威,有这么一段:

杨再兴这一败走,科场的举子更议论了:“这小子使的是宝刀,削铜剁铁,切金断玉,一般兵器不行。”你捅我,我捅你,都自己掂量自己,不行,别给人家凑数。另外,柴桂现在玩命了,叫他伤了白伤。

剪断截说,小梁王柴桂连胜五杰,威震科场。等他再叫阵,科场上鸦雀无声,没人答言。

这两处“剪断接说”虽然都是省略手法,但也略有不同,前者着重于时间的跳跃性,在向晟与波斯结婚后的两三个月里,没有什么事可讲,因而一笔带过。后者则着重于情节的跳跃性。小梁王打败杨再兴之后,武科场里并非没什么事,而是发生了“小梁王柴桂连败五杰”的故事,如果一一写来,艺术上雷同,索然无味,不如省略。有故事之处多说,没有故事之处尽量节省笔墨,是这一剪截手法的要领。

“无巧不成书”,此属误会手法。就是把具有偶然性的因素编织在一起,构成富于变化,饶有情趣的情节。如评书《向杲》里的一段:

向晟就在这个地方来回地遛:由北头遛到南头,再由南头转回来往北遛,每天就这在这地方转着。等走到庄公子住的胡同儿,自己就微微的探身往里看看,走到这儿就掉脸往里瞧瞧。他是每天如此,说话,可就有这么四五天的功夫了。

事有凑巧,这天向晟在胡同口儿外来回遛着,正赶上庄公子的管家买好,这小子也不知出去买什么去了,提着一包东西从外边回来。刚要进胡同啊,一眼就瞧见向晟了。

向晟在庄公子住的胡同外边来回遛,是一件事情;庄公子的管家买好从外面回来,是另外一件事情。两件事情碰到一起,庄公子管家买好就瞧见了向晟,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寓必然于偶然,就是“无巧不成书”的“巧”。只有偶然性而没有必然性,则是随心所欲,信口开河。只有必然性而没有偶然性,平铺直叙而已。俗语说的“哪壶不开提哪壶”,当然蕴含着一个“巧”字;其实,“哪壶开了提哪壶”,也蕴含着一个“巧”字。正确地把握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就能充分发挥“无巧不成书”的效用。

“说时迟,那时快。”评书《头请姚期》里说到邳彤跟姚期交手有那么一段:

只见邳彤催马拧枪奔了姚期,抖枪就扎,枪尖直奔姚期的哽嗓咽喉,姚期也不躲不闪,“蹲裆骑马式”往那儿一蹲,左胳膊往前一伸,左手握拳,右手的鞭搭在左胳膊腕上,使了个“霸王亮甲式”。刘秀在旁边儿这份儿着急啊!心说:“糟了!这是什么把式?‘狗熊耍扁担——挨揍的把式’啊!甭说邳彤用枪扎啊,就是人家用马一冲一撞也受不了啊!完了!姚皇兄非丧命在邳彤的枪下不可!”说时迟,那时快,眼瞧着邳彤的枪真扎来了,刘秀“哎哟”一声:“姚皇兄性命休矣!”一闭眼,准知道这回姚期完了。邳彤手中枪扎过来也藏着招哪,姚期要是让扎,那他就真扎呗;要是不让,那就抽枪变招。可是,姚期他真不躲不闪,那邳彤还真不扎,扎枪恶地奔了姚期,眼瞧着就要扎上了,姚期不躲是不躲,稳如泰山;要躲,急如风,快如电,“唰”的一声,两条腿就并到一处啦,往右边稍微一躲,邳彤的枪就扎空了!

邳彤大枪一扎,姚期巧妙一闪,间不容发,“那时快”嘛。但演员说到这儿,必须拉长时间,慢慢地把事情说个一清二楚,“说时迟”嘛!只有如此,才有助于渲染紧张气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虞初新志》的代表作有?

1. 恨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

“恨”在古文中的意思有:不满意,遗憾;怨恨,仇恨。

1、不满意;遗憾。

(1)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辍copy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有一次)他停下耕作走到田埂上,惆怅恼恨了很久

(2)宋代欧阳修《伶官传序》:“此三者,吾遗恨也。”这三件事,是百我的遗憾。

2、怨恨;仇恨。

(1)唐代李朝威《柳毅传》:“然而恨贯肌骨,亦何能愧避?”然而,怨恨铭心刻骨,还有什么能愧疚的躲避?

(2)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念谁度为这戕贼,亦何恨乎秋声。”想想谁是这伤害,又为什么要怨恨那秋声呢。

扩展资料

1、憾,恨,怨辨析:

“憾”和“恨”是同义词,都表示遗憾。先秦一般用“憾”,汉以后用“恨”。

“怨”和“恨”不是同义词。在问古书中“怨”表示仇视、怀恨,“恨”不表示仇视、仇恨。只有“怨恨”二字连用时才答有仇恨意思。

2、“恨”今义:

(1)怨,仇视:怨恨。愤恨。仇恨。痛恨。

(2)为做不到或做不好而内心不安:恨事。悔恨。遗恨。抱恨终天。

2. 初中文言文中的“恨”字有什么意思

(1) (形声.从心,艮( gèn)声.本义:怀恨在心,怨恨)恨,怨也.——《说文》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国语·周语下》役夫敢申恨.——唐· 杜甫《兵车行》恨贯肌骨.——唐· 李朝威《柳毅传》亡国之恨.——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又如:恨命(恨恨地;拼命);恨恨(气 忿的样子);恨穷发极(愤恨到极点而发怒);恨五骂六(投骰子时的叫骂声);恨如头醋(比喻非常可恶,令人恨得切齿)(2) 遗憾;后悔 [regret]臣死不恨矣!——《史记·萧相国世家》故死者不抱恨而入地,生者不衔怨而受罪.——《汉书·王嘉传》公子恨之复返.——《史记·魏公子列传》叹息痛恨.——诸葛亮《出师表》恨晨光之熹微.——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以是为恨.——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又如:悔恨;怨恨;恨咤(遗憾嗟叹);;恨悔(悔恨);恨怅(遗憾惆怅)(3) 违逆;不听从.[disobey]今不听,是恨秦也;听之,是恨天下也.——《战国策》。

3. 初中文言文中的“恨”字有什么意思

(1) (形声.从心,艮( gèn)声.本义:怀恨在心,怨恨)

恨,怨也.——《说文》

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国语·周语下》

役夫敢申恨.——唐· 杜甫《兵车行》

恨贯肌骨.——唐· 李朝威《柳毅传》

亡国之恨.——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又如:恨命(恨恨地;拼命);恨恨(气 忿的样子);恨穷发极(愤恨到极点而发怒);恨五骂六(投骰子时的叫骂声);恨如头醋(比喻非常可恶,令人恨得切齿)

(2) 遗憾;后悔 [regret]

臣死不恨矣!——《史记·萧相国世家》

故死者不抱恨而入地,生者不衔怨而受罪.——《汉书·王嘉传》

公子恨之复返.——《史记·魏公子列传》

叹息痛恨.——诸葛亮《出师表》

恨晨光之熹微.——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以是为恨.——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又如:悔恨;怨恨;恨咤(遗憾嗟叹);;恨悔(悔恨);恨怅(遗憾惆怅)

(3) 违逆;不听从.[disobey]

今不听,是恨秦也;听之,是恨天下也.——《战国策》

4. 恨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包括例句

动词

①对人或事物怀有强烈的敌对或不满的感情:怨恨|仇恨|恨之入骨。

恨,怨也。――《说文》

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国语·周语下》

役夫敢申恨。――唐·杜甫《兵车行》

恨贯肌骨。――唐·李朝威《柳毅传》

亡国之恨。――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②懊悔;不称心;不满意:恨事|抱恨|悔恨。

③仇:民族仇,阶级恨|报仇雪恨。

一、遗憾,不满意。例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应有痕,何事长向别时圆。

二、怨恨,怀恨。班固《汉书。霍光传》: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

三、仇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 *** 花。

四、通“憾”一般出现于先秦文章。汉以后,多用“恨”

 《虞初新志》,明末清初汉族文言短篇集,清初张潮收集明末清初人的文章,汇为一编,共20卷。

 《虞初新志》中所收集的不少篇章用小品文的笔调﹐写不平凡的人物故事﹐引人入胜。《虞初新志》中的代表作:《琵琶艺人》、《义虎计》、《八大山人传》、《毛女传》、《奇女子传》、《雷州太守》、《核舟记》、《口技》、《核舟记》、《秋声诗自序》、《汤琵琶传》、《焚琴子传》、《啸翁传》、《柳敬亭传》、《武风子传》、《薜衣道人传》、《刘医记》、《九牛坝观抵戏记》、《马伶传》、《寄畅园闻歌记》、《张南垣传》、《黄履庄小传》、《戴文进小传》、《刘酒传》、《过百龄传》、《柳轩丛谈》、《书姜次公印章前》、《书郑仰田事》、《卖酒者传》、《一瓢子传》、《卖花老人传》、《乞者王翁传》、《孝丐传》、《李丐传》、《郭老仆墓志铭》、《哑孝子传》、《髯樵子传》、《赵希乾传》等

《虞初新志》所收篇章与以前各家选本有所不同﹐其中大抵真事﹐不尽是子虚乌有。是明末清初出现的一种比较独特的文体。如魏禧《姜贞毅先生传》﹑王思任《徐霞客传》﹑吴伟业《柳敬亭传》都是实有其人其事。至如侯方域的《郭老仆墓志铭》就更是真实记载﹐《虞初新志》所收故事的题材很广泛﹐一般都带有一些奇异的情节或不寻常的和人物﹐如王士禛的《剑侠传》﹑彭士望的《九牛坝观觝戏记》等﹐最为突出。